【射频测试百科】互联网究竟是怎么诞生的?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斯普特尼克一号(Спутник-1) 这颗卫星的升空,轰动了整个世界,也让当时的美国政府震惊不已。他们认为,在日趋激烈的冷战对抗中,自己已经全面落后于苏联。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美国国防部很快于1958年2月组建了一个神秘的科研部门——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高级研究计划局)。 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如何将那些具有潜在军事价值、风险大、投资大的“黑科技”,应用于军事领域。 ▉ ARPANET的诞生 进入60年代,冷战持续升级,美苏双方拼命扩充自己的核武库。 为了保证自己能在苏联的第一轮核打击下具备一定的生存和反击能力,美国国防部决定研究一种分散的指挥系统。它由无数的节点组成,当若干节点被摧毁后,其它节点仍能相互通信。 最早接到该任务的是ARPA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IPTO,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的第一任主管,约瑟夫·利克莱德(Joseph C.R.Licklider)。 约瑟夫·利克莱德 早在1960 年,利克莱德在自己的论文《人与电脑》中提出了一个激进的构想,即人类的思维将与计算机深度结合,实现“人机共生”。在他的任期内,美国70%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都是由ARPA资助的。 1964年,利克莱德没来得及实现自己的构想,就离开了ARPA,接替他的是伊凡·苏泽兰(Ivan Sutherland)。两年后,来自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罗伯特·泰勒(Robert Taylor),成为IPTO的第三任主管。 罗伯特·泰勒是整个项目的真正发起者 罗伯特·泰勒仔细观察了IPTO内的一个小型通信网络(由三个电传打字机和三台计算机组成)后,认为不兼容的计算机通信没有任何意义,应该建立一个兼容的协议,允许所有终端之间互相通信。 当时ARPA的负责人查尔斯·赫茨菲尔德(Charles Herzfeld)非常支持罗伯特·泰勒的计划。为了完成计划,罗伯特·泰勒到处搜罗科技精英,加入自己的新通信网络项目。 他找来的人确实都很牛逼,其中包括:麻省理工学院(MIT)林肯实验室的计算机天才拉里·罗伯茨(Larry Roberts,全名是Lawrence G. Roberts)、提出“分布式通信理论”的兰德公司科学家保罗.巴兰(P.Baran)、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分组交换理论专家伦纳德.克兰罗克(L.Kleinrock)等。 拉里·罗伯茨被任命为新通信网络项目的项目经理和首席架构师。 拉里·罗伯茨 1966年,新型通信网络项目完成内部立项,ARPA将其命名为“ARPANET(阿帕网)”。 1967年4月,在美国密歇根州安娜堡召开的ARPA IPTO PI会议上,拉里·罗伯茨组织了有关ARPANET设计方案的讨论。不久后,拉里·罗伯茨发表第一篇关于ARPANET设计的论文:“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多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1968年夏天,美国国防部正式启动了“ARPANET”项目的招标。1969年1月,来自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的BBN(Bolt Beranek and Newman Inc.)公司赢得了这个价值100万美元的合同。 项目的第一阶段,拉里·罗伯茨计划在美国西南部建立一个四节点的网络。节点分别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斯坦福大学研究学院、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和犹他州大学的四台大型计算机。 四个节点的位置   四个节点的具体信息 四个节点之间,采用分组交换技术,通过专门的IMP设备和通信线路(由AT&T公司提供,速率为50kbps)进行连接。 IMP,全名叫做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接口消息处理机)。它的基础硬件其实是配有12K存储器的Honeywell…

Read more